2015年,中國電影收獲了440.69億元的總票房。在投資不斷涌入的勢頭之下,電影能否如期完成制作,成為電影行業的重要風險節點。
“民間投資不僅非常有限,而且也無助于整個電影產業的升級。”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許均華表示。許均華曾有數十年金融從業經歷,并一直高度關注著國內影視行業的發展。根據他的觀察,中國的電影要上檔次,要向發達的歐美國家看齊,穩定且規范的金融資本是不可缺位的。他認為,對于高投入、高風險的電影行業而言,金融資本的杠桿可以幫助其降低風險,并實現產業鏈的整合優化。
目前中國的電影投資主要采用股權融資的方式,大部分國有中小電影制作公司則依賴國家相關電影基金資助。國家政策雖大力鼓勵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但收效甚微。目前只有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的少數幾家銀行介入電影業。由于抵押文化盛行,國內銀行業偏愛大制片企業和名導演拍攝的國產大片,中小制片商則很難獲得金融貸款的直接支持。
許均華進一步解釋,制片環節對于投資者而言就像是一個“黑箱”,投資者只能看到投入和產出的值,制片的過程卻是不透明、不可控的,從而難以保證投資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投資完全變成了一種賭博和投機,因此,將資金安全性放在首位的金融機構不愿為之。
如何跨越金融資本和電影行業的“不信任”鴻溝?許均華表示,國外成熟的電影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制約監督機制,即完片擔保制度。
完片擔保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好萊塢片場,目前已成為好萊塢電影制作的一個必備環節。完片擔保模式甚至與完整的預售制度、版權與數字媒體市場、獨立的第三方分賬機制一起,被視為好萊塢電影產業好萊塢獨步全球的“法寶”。在美國,每年有50%~60%成本超過200萬美金的獨立制片都是使用完片擔保完成影視制作的。
完片擔保并不能保證一部影片的盈利能力,而是擔保一部影片能夠在預算內按期完成,從而降低了影視投資的風險。同時,區別于“完片保險”(完片保險主要承保拍攝電影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的損失),完片擔保是一種融資性擔保產品,用以規避影視制作風險,保證投資人所投資的影視產品能夠符合前期約定的內容和形式要求,且如期按預算交付。
嚴格來講,完片擔保是一項實操性很強的電影產業專業服務,具有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流程。首先,一部籌拍電影具備怎樣的投資品相,有著事無巨細的標準模板。一旦完片擔保公司介入項目,公司專員會從劇本、主創、預算明細、導演臺本、概念圖、測試片和工作進程表等多方面預審和評估,務必確保每一條細節都符合工業標準。其次,在拍攝過程中,擔保方會為投資人提供一個資金監管賬戶,并根據制片方定期提交的進度報告和費用報表來隨時管控資金流動及拍攝進度。擔保方還會親自監督拍攝進程,也可能會去片場或外景地視察。最后,在拍攝完成后,擔保方還會要求制片方定期提交最新進展報告及費用報表,用以監督后期的制作過程。
通過引入“完片擔保”,投資者實際上為制片方設定了一套嚴格的制片管理流程,確保影片規范運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片發行成功的防護網。作為回報,完片擔保公司一般向電影投資人收取影片拍攝預算的5%~6%作為擔保費用。